alexskyleo 发表于 2013-7-4 10:24

出自著名足球战术分析网站ZonalMarking,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系列专题

标题已告知是转载,所以本着分享的心态发帖,各位看官不喜勿喷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1:组织大师的衰落和复兴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2:经典10号的挣扎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3:三后卫的衰落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4:无球跑动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5:阵型重归“四线谱”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6:经典机会主义者的消逝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7:轮换才是王道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8:速度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9:进攻多面手的春天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10:进攻型边后卫的到来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 #1: 组织大师的衰落和复兴

二〇〇四年,泰晤士报曾经刊登过一篇加布里埃尔-马尔科蒂撰写的专栏,其主角正是巴塞罗那的传奇中场佩普-瓜迪奥拉,然而,文章中既没有深情回顾瓜迪奥拉光辉灿烂的职业生涯,也没有大肆褒扬他如保罗-马尔蒂尼一样荣辱不惊的常青树品格。相反,作者集中笔墨分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二〇〇四年的世界足坛,瓜迪奥拉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文章所谈论的并非是他球技的衰退。在防线身前,身体素质并不出众的他肩负着驾驭全局的使命,用无所不至的犀利传球惠及那些星光更加耀眼的队友们——以米歇尔-劳德鲁普、赫里斯托-斯托伊奇科夫和罗马里奥为首的大牌球星们无不因他的存在而获益良多。而当马尔科蒂撰文时,三十三岁的黄金年龄本应将瓜迪奥拉推向他的竞技巅峰。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回到我们的平行宇宙里,当时的他竟已沦落到了无人问津的境地。二十一世纪初,风靡整个欧洲的战术潮流归根结底就是两类中场中路球员的组合——铲截凶悍的兽腰搭档经典的十号组织者。绝大多数豪门球队都是这种‘黑白配’的忠实信徒,比如尤文图斯的戴维斯+齐达内,或者曼联的基恩+斯科尔斯。而其连带效应就是让瓜迪奥拉这种后腰位置上的组织大师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以下摘自马尔科蒂的原文:
“他的一整套中场技术已经成了尘封的古董…现代足球抛弃了瓜迪奥拉这样的球员…尽管他保持着堪称生涯最佳的身体状态,却无法在球场上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无法欣赏到瓜迪奥拉们那才华横溢的精妙传球是年轻一代球迷的悲哀。”
这一段则来自瓜迪奥拉自己:
“我还是那个我…我的技术依然完美。只可惜时间改变了足球世界的容颜。比赛的速率得到了提升,身体对抗也大大的加强了。现在的战术和我们当年那一套已经很难同日而语,你必须去争夺球权,必须要练就一身铲截功夫,就像帕特里克-维埃拉或者埃德加-戴维斯那样。如果你的传球也不错,很好,但那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事实上,中场中路球员的技术重心已经完全落在了防守端…而我这样的老家伙也就只好接受濒临灭绝的命运。”

黄金岁月:巴萨队长瓜迪奥拉
以上就是关于二〇〇四的回忆。如今——当时光流转到了二〇一〇年,现任(虽然马上就要易主了-___-)欧洲冠军俱乐部的主帅恰恰就是我们的佩普-瓜迪奥拉,而他的六冠巴萨身上也无处不闪现着当年那位组织大师睿智的灵魂。以本赛季为例,他用三名堪称自己翻版的球员组成了球队的主力中场——哈维-埃尔南德斯、安德烈-伊涅斯塔和塞尔吉奥-布斯克茨(虽然布斯克茨的属性略偏向于防守)。其中,哈维和伊涅斯塔更是将两人的默契延续到了欧洲王者——西班牙国家队[注1]中。至此,仅用六年时间,瓜迪奥拉的足球哲学就完成了其自销声匿迹到重放光芒乃至被世人奉作战术标杆的浴火涅盘。

注1:[翻译团]新世纪头10年的20支代表性球队#7:西班牙 2008
这场复兴运动的变革之剧,时间之短都足以让人侧目。而将瓜迪奥拉型球员引上复辟之路的则很可能是近五六年以来四四二王道的日趋式微[注2],在广义上看,取而代之的四二三一和四三三两种阵型有一个不约而同之处,即中场中路的三人配置。这意味着除了破坏者+创造者的黑白配之外,该区域内还有一个空余名额可供利用,于是,新增的这名球员逐步演化成了介于黑白之间的‘传递者’。比如在上赛季那支与冠军擦肩而过的利物浦中,中场三人组马斯切拉诺(破坏者)、阿隆索(传递者)和杰拉德(创造者)就完美的诠释了此模型的含义。





ZonalMarking: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系列 #2:经典10号的挣扎

拉开21世纪第一个10年帷幕的,是一届攻势足球盛行颇为华丽的杯赛——2000年欧洲杯。四强队伍中都有经典10号坐镇中场,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荷兰分别拥有齐达内、托蒂、鲁伊-科斯塔和博格坎普,似乎球队要想获胜就必须有这么一个球员,与之相对应的是,没有前腰的英格兰和德国早早出局。

现如今,梅西和C罗获得了过去两年的世界足球先生,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边路内切的球员。梅西和鲁尼在职业生涯早期打过前腰,他们确实能够胜任这个角色,可事实上,那些被人期待在双前锋身后出任前腰的球员都出现在了其他的位置,主要是边路。和往常一样,踢边路的球员需要一定的速度,像梅西、鲁尼、阿尔沙文和里贝里这样的球员完全达标,他们在现代足球中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必要的情况下,C罗、鲁尼、阿尔沙文、梅西和托蒂还是伪9号的最佳人选。
但是那些没有能力突前,也没有速度和边路技巧的球员该怎么办呢?研究一下阿根廷的“新马拉多纳”们吧,你会发现很多“CA无法达到PA的球员”:里克尔梅、艾马尔、达历山德罗和萨维奥拉。这不是说他们从未获得成功——艾马尔和萨维奥拉在瓦伦西亚和巴塞罗那都干得很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没有一人达到了我们的期望值。

南美足球和欧洲足球可能存在战术体系上的差别。在南美大部分地区,前腰依旧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欧洲,前锋身后的10号已经遭到了大范围的遗弃。阿根廷这么多“新马拉多纳”难以在欧洲长久稳定立足并非巧合,但是另一个阿根廷人(已经)获得非凡成就——梅西——他在13岁时登陆欧洲,因此接受的是截然不同的欧洲足球教育。
乔纳森-威尔森将里克尔梅称为最后一个古典主义组织者,与他相对的是卢卡-摩德利奇,在场上更忙碌,在位置上更具应变性,他是一个可靠的球员,被视为新一代组织者的佼佼者。威尔森指出,球队会过于依赖一个指定的组织者。那样的球员(尤其在阿根廷)被看做难以捉摸的艺术家,他们应该有着天才一般的灵光乍现,还应当是球队最稳定的医院。这在4-4-2体系中也许可行,你可以简单地用一个破坏者搭配一个创造者,可是在现今流行的4-3-3体系中,中场中路变得更加拥挤。像世纪之交的齐达内、鲁伊-科斯塔或者托蒂一样踢球显然行不通。

现在还有多少经典10号在欧洲顶级球会效力?卡卡算一个,可他在米兰大多数时候踢的是另外一种风格的足球。他们喜欢在中场堆积组织者,一度达到了4个,这意味着卡卡不再是球队中枢的唯一灵感源泉,就算卡卡踢得糟糕,米兰也能踢得很好,而且巅峰卡卡相对赢得世界足球先生时候的C罗或者梅西相比,稳定性稍欠。他在皇马也过得并不如意,至今还在挣扎。

他的同胞——尤文图斯的迭戈是另外一个,一个才华横溢的球员,但是他加盟尤文之后鲜有上佳表现,与此同时托蒂现在踢得更像个前锋而不是前腰。斯内德本赛季在10号的角色中如鱼得水,但是球队有需要时他也能在边路发挥自如,内德维德也是。像其他中场核心法布雷加斯、杰拉德和兰帕德都比里克尔梅这样的球员更全面更忙碌。约安-古尔库夫大概是最接近欧洲顶级水准的传统组织者了,可他现在还只是在法甲效力,他应该去更好的联赛展现自我,或者去国际大赛证明自己,那样他才能真正被认为是世界级球员。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现在不会再有新的鲁伊-科斯塔和新的丹尼斯-博格坎普了——除非经典10号重新回归,我们更有可能看到的是下一个C罗或者下一个斯内德。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4:无球跑动
在足球界,无球跑动并不是新鲜事物——正如Jonathan Wilson在《Inverting The Pyramid》一书(一本介绍阵型历史的书)中提及的,当年那支传奇的匈牙利队的标志性特点就是球员们喜欢离开自己原有的位置并与队友换位,从而迷惑对手,让他们不知该盯防谁。1953年他们以6-3大破英格兰的比赛可以说闻名遐迩。
近几年,似乎“出色的无球跑动”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现代足球中,出色的无球跑动的主要效果是令对手失位,希望借此在关键区域制造空当。如果你是名前锋,对方中卫盯防你,而你回撤到中场参与进攻,结果会是(a)没人防你,可以轻松接球;或是(b)诱出对方中卫,在他们防线的核心地带打开缺口。
但是,当且仅当本方有其他球员能利用那个缺口时,(b)才算真正奏效。在4-4-2阵型中,无球跑动的经典范例就是一名前锋回撤,带走一名中卫,接着另一名前锋从侧翼插到这个空当。但这充其量只是基本招式而已:因为此阵型中锋线与中场的距离不短,前锋与中场想利用无球跑动进行流畅的换位显然是有难度的。
阵型重归“四线谱”后,攻击型中场的突前自然地缩短了锋线和中场的距离,意味着利用前锋制造的空当更容易了。4-4-2中通常只是前锋间互相协作。而其他阵型,如4-2-3-1中,单箭头跑动制造的空当,能为三名攻击中场(的任意一人)所用,因为与4-4-2相比,两翼更靠近前锋。
反过来也一样(边锋为前锋制造空当),还可以产生连锁效应(攻击中场为防守中场制造空当),并且随着攻击型边后卫的出现,两翼经常会通过套边配合来为边卫们制造空当。总之,四线阵型比三线阵型更紧凑流畅的特性强化了无球跑动的重要性。
无球跑动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可能要归功于萨基的米兰队。马尔蒂尼这样说:
“在萨基来之前,取胜的关键永远是对位球员的对抗。但在萨基眼里无球跑动才是立命之本,而这也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这种现象也要结合现代足球的各个方面去理解——在越来越重视中场控制的今天,前场的跑动更显得价值连城。另外球员速度的提升和防守反击的倾向(主要因为这样有更多的空当)也是一部分原因。
优秀的无球跑动在前场的各个位置都是很重要的。而如今单前锋盛行,因此对于各类单箭头来说,无球跑动更可谓至关重要。葡萄牙射手保莱塔(上图)就是这方面的大师。十年前,单前锋的主要目的是在前场拿球护球,而现在他们的任务更多的是做出明智的无球跑动——这解释了为何鲁尼和列德森(Liedson)能单独顶上锋线,也点明了伪九号崛起的部分原因。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5:阵型重归“四线谱”
全能战士:米歇尔・巴拉克

通常我们会把球场上的球员分作三线:后卫线,中场线以及前锋线。无论是梦幻模拟足球经理网站,或是在欧足联的球员名单上,我们都会看到以此三类来划分球员。但这一分类着眼于今,则显得不合时宜,因为随着技战术的发展,如今的绿茵场上球员们已然分化作了四类。

简而言之,就是中场线的球员已经分化为了两个集团--要么是防守型中场,要么就是进攻型中场(有些前锋也能在比赛中回撤拿球担任起攻击型中场的职责)。有趣的是,本质上这并非新创,反倒是类似于五十年前风靡一时的“四线谱”阵型,那时很多球队都热衷于摆出3-2-2-3这么一个WM阵,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四线谱阵型的回归恐怕要追溯到拖后前锋战术的成功,所谓拖后前锋就是将本方一名前锋安插在对手中场线与后卫线之间,形成一个所谓4-4-1-1的阵型。如果再在拖后前锋的身边安排两名边锋,那么就变成了4-2-3-1--一个阿森纳主教练温格得心应手的阵型了。从这里可以发现,虽然温格的阵型和传统的古典4-2-3-1相差无几,但本质上却是从4-4-2演化发展而来。

当拖后前锋在场时,对手不得不派出一名后卫或是后腰进行专人盯防,这样的结果就是原本的三线阵容被打破--无论是依样画葫芦变阵4-2-3-1,还是像切尔西那样变阵4-3-3(本质上则是4-1-2-3),最终都会演变成两只四线谱阵型在场上互爆的场面。

四线谱阵型的回归也使得两类球员很难在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一,就是那些全能中场,正如乔纳森・威尔逊指出的那样,全能型中场正日渐绝迹。因为当下的中场分工明确,防守型中场务求固若金汤,攻击型中场则需侵略若火。而对于那些攻守兼备的全才(例如巴拉克或是安德森),虽然足以胜任两个位置中的任一个,却苦于只能一时开启攻模式或防模式中的一种,因而无法同时兼顾攻防两端的要求。再考虑到如今的比赛节奏越来越快,很多球队都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术,而反击的速度更是日益电光火石,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要求中场队员能在九十分钟内都在攻防两端疲于奔命克尽职守实在不太现实。如果放在二十年前,那么全能型中场还有出路,因为那时的比赛节奏要慢多了。

附网友Roberticus的观点:
--我觉得如今场上虽然没有全能型中场了,那是因为全新的全能型边后卫的出现取代了全能型中场在战术体系中的作用。攻守兼备的全能型后卫能在边路尽情奔驰,上下一条龙而不会像中路球员那样因为频繁前插打乱球队的阵型站位。现在你甚至可以看到麦孔,阿仕利科尔,艾弗拉,阿尔维斯等人经常在场上左右换位横穿球场对角线的壮举。他们(全能边后卫)完全能起到全能中场的战术价值但同时却不会带来文中所述全能中场在战术上的隐患。
--想想吧,布赖恩・罗布森或是劳・帕罗尔放到现在依然能承担中场枢纽的重任么,即使是在英国?我想他们依然会是俱乐部宝贵的财富,但是他们需要挪到一个更边路的位置,在三后腰或是菱形中场的边路担任一名上下一条龙的边后卫恐怕更能发挥作用。

其二,则是那些缺乏速度的中场边路球员们。速度快的中场可以轻易的应付4-2-3-1或是4-3-3阵容里面的边锋位置,但那些没有速度的中场边路球员则很难在边锋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卫・贝克汉姆。在一个4-2-3-1的阵容中,你会如何安排贝克汉姆的位置呢?是踢双后腰中的一个?但是他的防守能力明显不足;还是安排在右边锋的位置?但是他的速度又是弱项。本赛季米兰通常使用一个进攻型的4-3-3阵型,而为了贝克汉姆的位置俱乐部上下都伤透了脑筋,因为无论在右路还是在后腰位置,贝壳都显得无法适应,踢得很别扭。虽然贝克汉姆依然是国家队的一员,但他显然不会是国家队右路的首选了(英格兰国家队号称踢得是4-4-2,但实际上却更类似一个站位模糊的4-2-3-1),而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小贝没有速度--这也正是为什么如今国家队右前卫首发的热门人选是列侬,沃尔科特甚至小赖特・菲利普斯。

未来的阵型将会如何变化呢?随着无锋阵的出现,也许我们将看到类似4-3-3-0这样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前锋线”的阵型。或者更多球队会变的像现在的巴西队那样,你甚至很难分辨在场上他们谁是后卫,谁是中场,更别提辨认出他们的阵型了。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6:经典机会主义者的消逝

假设你有穿越的技能,那么好的,请你将时间设定到上世纪90年代,然后随便挑100个球迷问他们一件事:谁是英超最好的得分机器?还在想答案?我告诉你吧:大多数人肯定都会选择罗比-福勒。尽管他并不是那么高,速度也没有多快,身体不够强壮,转身协调性也没多好,但只要你给他传球,他就会经常投桃报李。

我们再看看今天的英超:你很难再找出类似的顶级球员了。是的,尽管还存在一些顶级的射手,但他们都没有像福勒一样的速度(慢?)和技术了。他们大多依赖自己的速度,比如费尔南多-托雷斯、杰明-迪福或者达伦-本特。其他的那些纯中锋们比如博比-萨莫拉或者艾米丽-赫斯基,战术的作用(比如作为一个支点)已经远远大于了得分能力。仅仅成为一个纯的得分手是不够的,关键要看对球队整体的贡献。

令人吃惊的是,福勒跟贝克汉姆是同年的球员,只有34岁!万人迷现在还能在国家队拥有一席之地(受伤前),然而,我们的天才福勒,早就在北昆士兰狂暴队(澳超联赛)的板凳上蹉跎岁月了。过差的体能让他踢不满全场,可是作为一名被遗忘的球员,他却拥有现在足球所需要的球商和跑位。他的巅峰期在凯文-基冈把他带到曼城时就终止了,那时的他仅仅27岁。但是,受伤后不再风驰电掣般的欧文也是如此吗?也许吧,尽管欧文调整了自己的踢球方式,(由一名纯速度型前锋)变成了全能型选手。

尽管他是如此的受欢迎,但你还是绝少听见一名正太被尊称为“新罗比-福勒”。这个称号曾经短期的属于花朵(爱德华多),当这名拥有着未知能力的左撇子(应该是想说他出众的左脚能力,因为福勒也是左撇子)带着大把的进球纪录刚刚被阿森纳签下时。但花朵显然是一名更全能的球员,而且常踢三箭头中的左边锋,这是福勒绝少出现的位置。

实际上,如果你从现在的英超联赛里找出一名纯粹的终结者的话,那埃弗顿的蒂姆-卡希尔应该符合条件,但是他现在是个中场,他总是后插上进入禁区。

即便是路德-范尼同学,经典的机会主义者、英超史上场均进球第三高的球员,也被曼联无情的抛弃,仅仅因为他不是一个全能型的现代前锋。大家来看看他那牛逼的记录:219场比赛打入150球,但是,他的这些进球给球队带来了什么?在范尼加盟前,曼联在英超三连冠;在把他卖到皇马后,再次迎来了联赛的三连冠。他在的那五个赛季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五年一冠!

那种我们记忆中的机会主义者,现在已经灭亡了。

翻译后记:在FM2010出现的时候,我又夜以继日的投入到了这个伟大的游戏中……但是新的FM针对之前诸代最大的改进就在于对各个位置的详细划分,比如前锋可以有突前前锋、全能前锋、目标前锋、接应前锋、9号半前锋(trequartista)以及我们本篇所讨论的前锋:poacher。这个词的本意是偷猎者,在足球中可以理解为机会主义者,用的还是非常形象的,WIKI里把亨利、范尼、阿内尔卡、本泽马等人都定义为poacher。我们先来看下FM对poacher的定义:
大致翻译一下:机会主义者指的是那些永远跟后卫站在几乎平行的位置上,随时准备接到本方中场的直塞球打破对方越位陷阱的前锋,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进球(废话,前锋么)。他们是如此的执着于进球,以至于绝少移出禁区跟队友配合,更倾向于留在禁区附近,凭借自己敏感的嗅觉去制造并把握机会。
从这个定义上来看,至少亨利不是严格的poacher,本文提到的福勒和一提到“机会主义者”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因扎吉才是此中代表。

所以现代足球的poacher确实很少见了,至少顶级的poacher越来越少了,因为现代足球越来越依靠身体和速度,越来越依靠整体的配合,越来越依靠庞大的中锋在禁区内挤开空档给后插上者做球,而不是某个机敏的前锋简单的将球一脚打进。所以现在足球越来越属于伊布、德罗巴、阿德巴约这种战术作用非常明显但射术略显粗糙的,或者鲁尼、托雷斯这种速度奇快能个人创造出机会的,亦或者特维斯、奥利奇这种奔跑积极,寻求对方错误的前锋们。目前最接近机会主义者这个定义的顶级前锋,也许只有比利亚了吧(个人观点)。

再多提一句,在FM中,poacher只能进攻,而没有其他前锋的“支援”这个选项,这也是本文作者重点提到的为什么这类前锋在现实中消失的原因吧。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7:轮换才是王道
虽然此次的话题和战术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轮换制的引进已经成了欧洲顶级豪门间的一项共识,并且对相关主帅的人员选择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九八〇-一九八一赛季,阿斯顿维拉时隔七十一年后再次赢得了联赛冠军。在球队创造的各项数据中,最引人注目的既不是他们的积分,也不是‘进球数’或‘丢球数’,而是他们的上场球员总数。他们仅用十四名球员就搞定了长达四十二场的联赛征程——如果搁到现在,这点人也就够大多数英超球队一场比赛用的。布莱姆纳、考文斯、迪希、埃文斯、戈迪斯、吉布森、迈克诺特、莫雷、莫迪摩尔、里梅尔、肖、斯温斯、威廉姆斯、韦斯。数一数——正好十四人,其中有七人首发了全部四十二场比赛。

而上赛季(二〇〇八/二〇〇九)在曼联的称霸道路上,阿列克斯-弗格森爵士总共使用了多少名球员?猜猜看——答案将在下面揭晓。

事实上,弗格森曾经二度在阵容轮换制的**中扮演了主导型角色,巧合的是这两次求变最终都帮助他们赢得了欧冠冠军的荣耀。一九九八/九九赛季,曼联是第一支坐拥四位主力级前锋的球队——德怀特-约克和安迪-科尔两座黑塔是锋线绝配,但泰迪-谢林汉姆和奥莱-索尔斯克亚同样也是非常出色的射手,这意味着弗格森完全可以让常规首发轮休而丝毫不损伤球队的战斗力。即使是在维拉球场和阿森纳争夺决赛权的那场足总杯重赛中,弗格森也敢于把保罗-斯科尔斯、德怀特-约克和最后的进球功臣瑞恩-吉格斯摆在板凳上,而安迪-科尔更是连大名单都没进。

在爵爷手上发扬光大的这一概念成功定下了本世纪头十年的基调,而当它再次进化时,引领潮流的依然是红魔,这一次,他们赢下了二〇〇七/〇八赛季的欧洲之王。在这段不可思议的征程中,他们从未在任意两场比赛中排出相同的首发阵容——换句话说,球队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力和替补之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最重要的英超和欧冠两项赛事中都笑到了最后。

相似的概念还在佩普-瓜迪奥拉的巴塞罗那队中得到了体现。本赛季,他们的阵容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瓜帅仅仅在两场联赛中使用了相同的球员搭配。此外,拉法-贝尼特斯曾因其轮换过于频繁而一直被人诟病,但他的轮换只是问题的表象而已——球队板凳深度的匮乏以及杰拉德和托雷斯缺阵时其他球员的普遍平庸才是背后的真正病因,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轮换充其量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无用功而已。

那麽轮换为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

首先,冠军联赛的扩军意味着豪门球队需要参加更多的比赛,而场次的增加必将导致球员的疲劳,因此,你再也没办法抱着某套黄金阵容狠艹一个赛季了。(事实上,在维拉赢得国内联赛的第二年,他们就进一步登上了欧洲之巅——但欧战任务同时也拖累了其在国内赛场上的表现,最终他们在联赛中仅以第十一名的成绩惨淡收尾。)如果你真的希望球队多线开花的话,则他们每个赛季需要踢的比赛将多达六十余场,在如此频密的赛程之下,即使是体力超群的钢铁战士也不可能始终处于自己的最佳状态。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现代足球速度和强度的提升,而比赛对球员素质的要求也正随之变得日益苛刻。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球员都会自己安排休息,因此他们不会受到‘疲惫’的困扰。但是在讨论轮换时,疲惫这个词其实并不适用,它所描述的是球员身体出现不适,从而难以踢完九十分钟的极端状况。可事实上他们有时仅仅是无法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水平而已。当你在同一位置上有两名球员可供选择时,他们就可以将全部精力都燃烧在有限的上场时间里,相比于那些每场每分每秒都要被迫出战,却只能贡献出七成功力的可怜虫,效果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就像若泽-穆里尼奥的心腹体能教练鲁伊-法利亚(上图左)所说的那样:

“想做出成功的轮换,你必须同时考虑到二至三种可能的情形。通常,每次调整的人数应该保持在三人左右,最多不宜超过四人,以免破坏球队的战术结构和平衡。要用左后卫去替换左后卫,用右边锋去替换右边锋。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对自己的球队和球员目前的状态了如指掌。”

轮换阵容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身体素质的优化,如今球员们受伤的频率大大增加了。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是吗?且慢,我们不妨用一级方程式赛车来做一个类比,在每一站大奖赛中,都会有约四分之一的赛车无法跑完二百英里的赛程。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假如你驾驶你的福特福克斯在伯明翰和伦敦之间往返二十个来回,而你的车居然抛锚了五次的话,你是不是就要抓狂了呢?但就赛车而言,想获得狂飙般的速度,就必须付出可靠性降低的代价;同样,拥有了体壮如牛的球员,也要承担他们可能遭遇伤病侵袭的风险。去年十二月,米克-麦卡锡用一支准替补阵容迎战曼联的做法曾招致了如潮的批评,不过他的理论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在我读过的一篇文章中,卡洛-安切洛蒂说:每场比赛中出现伤病的概率是百分之十,若在三至四天内紧接着进行另一场高强度比赛的话,这个概率将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虽然这只是米兰实验室以AC米兰球员为样本得出的数据,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在轮换制的忠实拥趸尚对其持有保留意见的情况下,主流媒体显然也不会轻易认可这套做法。每当有俱乐部签下和现存球员位置重叠的大牌时,有关‘球队兼容性’的质疑就会应运而生,而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在曼联和巴萨这样的豪门中,过去那种严格的‘主力阵容’概念早已不复存在了。与此相似,在解说员介绍两队首发之前,他们往往会做一些铺垫,比如‘曼联对阵容做出了四处调整……’这样的言论,殊不知我们可能根本搞不清上一轮出场的到底是谁。

但不管怎样,在如今每一家豪门俱乐部走向辉煌的道路上,阵容的合理轮换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现在揭晓前面关于曼联那个问题的答案——这个数字达到了难以置信的三十三人,足足比一九八〇/八一赛季的维拉多出了一倍有余。安德森、贝尔巴托夫、布朗、坎贝尔、卡里克、拉斐尔、德拉特、埃克斯利、埃文斯、埃弗拉、费迪南德、弗莱彻、福斯特、吉布森、吉格斯、哈格里夫斯、朴智星、库什恰克、马切达、曼努乔、马丁、纳尼、内维尔、奥谢、波塞邦、罗纳尔多、鲁尼、斯科尔斯、特维兹、托西奇、范德萨、维迪奇和威尔贝克全部得到了上场机会。当年的维拉拥有七位所有比赛全勤的英雄,而这支红魔却连一个都没有。曼联总共参加了三十八场英超联赛——队中出战三十次以上的仅有罗纳尔多和维迪奇两个人。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 #8:速度

其实这没什么好说的,一切都显而易见。在过去十年里,速度无疑已经成为年轻球员们最为倚仗的属性。
造成这个问题的最大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球队倾向于使用防守反击战术。防守反击可不是个新发明。久远到20世纪30年代阿森纳的赫尔伯特-查普曼(Herbert Chapman)时代,就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球队花在进攻上的时间太长了,而把进攻的主动权交到对手手里,从而为本队的前锋拉扯开更大的空间进攻可能会更有价值。但是现代足球的本质(更多技术出众的球员,更适合传球的场地,防守球员的恶意犯规很难逃脱红黄牌的惩罚)意味着,防守反击已经变成几乎每一支欧洲顶级球队的重要特征。而速度,很明显,扮演了防守反击战术中的关键角色。

70年后的这支阿森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比。西奥·沃尔科特VS塞巴斯蒂安·拉尔森。他们哪一个是更出色的球员?沃尔科特是一个优秀的突击手,而拉尔森则更善于传出犀利的传球。但是和沃尔科特能在11秒内冲刺完100米相比,拉尔森慢的就象一只乌龟。迄今为止的四个赛里,沃尔科特在阿森纳的一线队获得了相当多的出场亮相机会,与此同时拉尔森只出战了3场联赛就被抛弃了。因为阿森纳的主教练温格暗示,拉尔森缺乏速度,这让他很难溶入到阿森纳的战术体系当中去。
抛开速度不谈,他们两个在其他能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事实上,沃尔科特比任何一个英超联赛的球员都更依赖他的速度。足球365的Pete Gill(可能有些刺耳)在阿森纳0-3负于切尔西的赛后批评到,“你很难想象像沃尔科特这个等级的球员居然只有这么点程度的技术。要不是的他速度,他根本成不了职业球员。除了速度之外,他毫优点。”沃尔科特的父亲则委婉的回应到:“速度是他对付其他的人的杀手锏。”
当然,你不能忽视速度这个因素,毕竟这就是为什么拉尔森现在只能混迹在一家中游俱乐部,而沃尔科特可以在联赛顶级球队中驰骋的原因。
你说如果那些球员没有那么惊人的速度,下面这些球还能进么?
看完以下文字后我们来个小测试。在03-04赛季初期,阿森纳为球队中的每一个球员进行了身体测试。其中一项就是他们想知道每一个球员分别需要多少时间跑完60米。第一的是亨利(Thierry Henry),第二的是彭南特(Jermaine Pennant)。那么第三名是谁?有十个选择:博格坎普(Dennis Bergkamp), 克里希(Gael Clichy), 阿什利-科尔(Ashley Cole), 埃杜(Edu), 吉尔伯托-席尔瓦(Gilberto Silva), 劳伦(Lauren), 永贝里(Freddie Ljungberg), 皮雷(Robert Pires), 维埃拉(Patrick Vieira), 维尔托德(Sylvain Wiltord)
答案是。。。。。。。。你肯定猜不到,博格坎普!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9:进攻多面手的春天
里昂内尔-梅西——前腰/边锋/前锋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把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进攻天才们按位置来分门别类。加布里埃尔-巴蒂斯图塔、乔治-维阿、罗纳尔多是锋线杀手;齐内丁-齐达内、曼努埃尔-鲁伊-科斯塔是组织大师;路易斯-费戈、瑞安-吉格斯和马克-奥维马斯则是边路飞翼。可时过境迁,如今关于球员最佳位置的讨论已经成了连超级巨星们都无法回避的烦恼。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最初的位置是边锋,但他的风格却越来越接近一名射手,里昂内尔-梅西一开始踢的是典型的阿根廷式十号组织者,继而被改造成了一名边锋,而现在,他偶尔还会出现在前锋的位置上。同样让人困惑的还有韦恩-鲁尼的归宿问题——九号半还是单中锋?亦或是能上能下的边路快马?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兹拉坦-伊布拉希莫维奇和费尔南多-托雷斯就依然是无可争议的射手,但他们的存在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趋势:就越来越多的顶级球员而言,所谓‘最佳位置’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比飘渺的概念。

依我看,造成这种情况的有五个主要原因:

首先,曾经风靡整个欧洲的四四二已经把统治地位让给了四二三一和四五一/四三三等现代阵型。这意味着以大卫-贝克汉姆为代表的传统边前卫渐渐走上了末路,而取代他们的将是位置更加靠前的新型边锋——其普遍特点是更快,更犀利,射门更加出色。
同时,中锋位置对球员速度和脚下活的要求也正变得越来越高,在这两种趋势的共同作用下,中路和边路攻击球员的技术类型出现雷同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蒂耶里-亨利和安德烈-阿尔沙文可以在中锋和边锋两个位置上应付自如,但两人却都无法胜任四四二阵型中的边前卫角色。)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更简单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如今四线阵型(四二三一)正逐步压倒三线阵型(四四二)成为场上的主流,而在四二三一阵型中,前锋和边锋换位所需的跑动距离显然要比在四四二中缩短了很多。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边锋/射手

其次,轮换制的发展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问题。在本系列的另一篇文章中我们会对其进行详细介绍,但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和十年前相比,现在各大俱乐部的阵容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人们不再对轮换制将信将疑,而是将其视作了现代足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于是,这也就变成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问题:当你手下有四名前锋去争夺三个锋线名额时,他们中间就必须有至少一人(乃至更多)具备多个位置属性,否则,你将不得不把其中一名球员拿出轮换体系并让他场场出战,如此一来则势必会造成其比赛质量的下降。所以,像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这样的多面手也就不再是阵容中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了。

第三,我们必须提及跑位在现代足球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同样,欲知其详请阅读本系列的其他文章,而现在你只需要知道:出色的、聪明的跑位已经成了瓦解对方防守的重要武器。这意味着(A)球员经常需要在不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完成一次进攻,乃至踢完一场比赛,(B)久而久之,那名球员会逐步适应这个陌生的角色,并由此开发出全新的位置属性。

韦恩-鲁尼——射手/九号半/边锋

第四,有一种论调认为:让进攻球员出任不同的位置‘本身就是’现代足球战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求稳思路的引导下,几乎所有欧洲豪门都在使用四人防线和(至少)两名中场中路球员的组合。极少有人会尝试三后卫这种冒险的阵型。因此,从教练角度来说,阵型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每周都把自己的攻击王牌摆在出其不意的位置上。

最后,青训中对于球员战术角色的培养也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英国以外的欧洲大陆上。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球员都能够在四三三或四二三一阵型中如鱼得水。相比于依然在向孩子们们灌输唯四四二论的英格兰足球,国外俱乐部在开发多功能球员上的做法就要开明得多了。正如若泽-穆里尼奥所说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英国人居然会对年轻球员的多面性熟视无睹。在他们心目中,能抱稳自己那一招鲜就够了。可就我而言,一名射手决不能只是射手而已。他必须懂得如何跑位,如何传中。如何在四四二和三五二阵型中做到这一切,每种情况对他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诚然,进攻球员多面化的概念并不是什麽全新的发明——仅博比-查尔顿一人就在职业生涯中打过无数的位置。但是,多面手从未具有过如此决定性的意义。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能打多个位置的球星们多半都是一些悲情人物,尤其是在国家队层面上:在那个时代中,保罗-默森和埃里科-基耶萨这样的球员可能整整超前了十年





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 #10:进攻型边后卫的到来

铭记在21世纪初的第一支具有竞争力的英格兰国家队阵容中的边后卫首发是内维尔兄弟,而在第二个十年的伊始,人们将会看到阿什利·科尔和格伦·约翰逊童鞋出现在英格兰的首发大名单里——这种从稳健、可靠到更快速、富有侵略性的显著变化已经不言而喻了。

很难说从何时起边后卫进攻能力的重要性变得如此明显。这一能力变得如此关键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时间中边后卫们都是其所在空间内唯一的球员。如果双方都排出4-4-2阵型的话,在边前卫互相对位的情况下,边后卫们就成了仅有的面前留出大片前进的空间的家伙(下图),也就意味着他们得球的机会一点都不比场上的其他球员少。因此,在赛后数据中也能显示出边后卫通常比其他球员的跑动距离都要多。

温教授麾下的阿森纳——当然是早几年的那支——便是这一风尚的缩影。在接手过这支有着五老之李•迪克逊和温特伯恩那种典型学院派边卫的球队之后,温教授立马用另外两个球员替换了老先生们——而这两个新面孔在被温教授第一眼相中时甚至都不是个后卫。阿什利•科尔在阿森纳青年队时是一个高PA的前锋,而劳伦在马洛卡时则作为一个控球出色的前卫令人称道。从此教授从容地将更具进攻性的球员放到边后卫位置上,来诠释球感更好的边后卫们之于他的重要意义。同样的潮流席卷了欧洲。赞布罗塔蜀黍(右路),一个前景光明的右边锋——那是他在巴里和尤文的早期生涯——被里皮改造成了一个左边后卫,然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边后卫。
Jonathan Wilson,这个足球战术的砖家,现在认为边后卫是当今球队中最重要的球员。 这一情形如今已经演变成这番光景,即边前卫们经常被调来主要阻止对位边后卫的前进——弗爵爷近些年在这一点上做的极为华丽丽——鲁尼和朴智星在这一角色上发挥出色,瓦伦西亚在这赛季初期也完美的完成了阻挡阿什利·科尔的工作。
如果做不好这一点的话很可能意味着自杀——热刺队在酋长体育场向阿森纳举白旗因为他们没有部署左边前卫,于是让萨尼亚轻松随意刷下两个助攻;同时阿森纳在这块场地上面对切尔西是也犯下类似的错误,使得阿什利·又是我哈哈哈·科尔在三分钟内两次传中制造了两个如出一辙的进球。

“进攻型边后卫“这一潮流会持续多久还孰难料,特别是当大多数球队将他们最具才华、最危险的球员部署在边路进攻上时(梅西、阿尔沙文、小罗、C罗),对于边后卫强势防守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与之鲜明对比的是21世纪初期边路攻击手的稀缺,以及很多球队都使用中路前场核心。
无论如何,21世纪头个十年是边后卫职责巨变的十年。如果有任何人代表了这一点的话,这个人将是国际米兰的麦孔(译:阿什利·科尔被调戏全场后泪奔而去)——又一个来自出产过卡洛斯·阿尔伯托·佩雷拉和卡福的国度的伟大右边后卫。他在本赛季第一次米兰德比中闪耀全场。




纯转帖,纯分享


荒岛坐标 发表于 2013-7-4 10:25

慢慢看了,第一个吸引了我

wwwxboy123 发表于 2013-7-4 10:39

说的都挺靠谱

heyongxiong 发表于 2013-7-4 10:40

先回覆支持再細看

边缘风 发表于 2013-7-4 10:51

先顶再细看,

Bar13720 发表于 2013-7-4 11:01

这个真的要好好看看了

phevosy 发表于 2013-7-4 12:36

好文章,很独特的视角。
谢谢LZ分享!

milkbread 发表于 2013-7-4 12:41

果断收藏了

hoo910 发表于 2013-7-4 12:57

现在上班 回家细看

xbird0713 发表于 2013-7-4 13:28

仍然是泛泛而谈的文章,虽然提出了各种变化,但都很少有细致的阐述。遗憾。。而且时间较早,是两年前的文章了

eblue 发表于 2013-7-4 13:58

终于看完了~~~~

紫海 发表于 2013-7-4 14:01

全能型中场这一段 我还是不能认同   

如今 B2B类的全能中场 是市场上最强手的

Lilitc 发表于 2013-7-4 14:02

很长,先来留个名.........

皮格快跑 发表于 2013-7-4 14:03

好长。。。看完了
文章解释了FM2013以下几点:
1、 AMC设置前场组织核心的作用在淡化
2.   边锋的选择:速度大于技术而且要更擅长内切
3.   边后卫设置成“自动”是很符合潮流的
4.   后腰的主要作用是防守

hehe

talent_sky 发表于 2013-7-4 14:04

皮格快跑 发表于 2013-7-4 14: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长。。。看完了
文章解释了FM2013以下几点:
1、 AMC设置前场组织核心的作用在淡化


所以说FM引擎还是很科学的~

jobedward 发表于 2013-7-4 14:20

不错的文章,要是再深入分析一些就更好了

hiv1663 发表于 2013-7-4 14:31

先回帖,再收藏,最后慢慢看

SolSpirit 发表于 2013-7-4 14:49

这个好,马克一下慢慢看~~~

iamqzp 发表于 2013-7-4 15:06

嗯,马克一下,慢慢消化

堕落风中飘零 发表于 2013-7-4 15:14

这个帖子是好贴。足球的变化,建议天朝猪协的领导们也看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出自著名足球战术分析网站ZonalMarking,21世纪头十年的战术变化系列专题